2007年2月15日

没有“排外感”的南京

今日有朋友自远方来,攀谈之余,朋友不无感慨在南京求学十载的快乐时光。
他说:在他看来,南京没有"排外感"。南京为什么没有"排外感"呢?生于斯长于斯
的我,平生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。
城市本来就是人来人往,从现实角度上看似乎没有一座城市是"排外"的;但对
于成长于该城市的人来说,如果该城市不能从心理上"亲近",必然有种外来过客之
感,而该城市对于他则具有某种"排外感"。
从物质上看,如果该城市比外来者具有太强烈的物质差异,易使他产生"外来
感"。一个从物质贫乏地区来的人,对于灯红酒绿的大都会总会有种因"物质差异"
带来的"心理落差"。而如果这座城市相对于周边地区长期处于经济绝对优势地位,
则这种"物质差异"会在本地人与外来人心理产生持久积淀,成为酝酿"排外文化"的
温床。
从文化上看,如果该城市具有特异性的文化氛围,也会为外来者融入该城市的
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。比如独特的城市方言,以及与方言相联系的语言惯例与思维
方式,会使外来者很难听懂本地人的对话,很难了解本地人的真实感受,从而很难
与本地人进行情感交流。这种"文化壁垒"势必带来"隔阂感"。
就物质上来看,南京似乎不具有这样的"排外性"。南京虽然是历史名城,经济
重镇,但由于其处于历来物质富足的苏浙地区,在经济上并不绝对突出。在古代,
苏州、杭州、扬州等城市里聚集了一大批富足的商人,其各自经济规模不低于作为
区域行政中心的南京。而到近代,上海的崛起,使南京在经济上远不能与之抗衡,
因此相对于这些城市,南京没有高度资本积聚所带来的物质压抑感。
而从文化角度,南京似乎更具包容性。南京方言,对于其他地区来到苏浙的
人,属于北方语系的南京话是相对于周遭的上海、扬州、苏州、浙江等则属于南方
语系的方言好懂得多。由于明清两代南京作为科举考试中心,汇聚了八方文人,又
促进了南京本地文化的开放和与其它区域文化的融合。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,多
少湖广才子与苏浙文人凭舟对诗,畅谈天下:这几百年的文化汇聚与沉淀,使南京
具有更多地域的文化气息,从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的固有文化中或
多或少地找到祖籍文化的影子。
浅浅一言,细细一思,不禁宛然一笑。生于长于这样一座城市,难道不是一种
幸福吗?